队名:遗风雅集队
队员:张馨月 玉应叫 曹智秀 吴坤 张琦馨
指导老师:刘叶
地点:山西省临汾市北关村
在华夏大地广袤的版图上,山西,这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其中。而临汾,作为山西重要的文化区域,它所蕴含的丰富民俗文化宛如一座宝藏,吸引着众多文化探寻者的目光。其中,临汾北关村的非遗年馍,就是这宝藏中令人惊艳的一部分。
北关村,一个宁静而饱含传统文化韵味的村落。这里的年馍制作传统,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沉淀,如同一条静静流淌的文化长河,滋润着每一代村民的心田。
当晨曦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北关村的古老屋脊上,空气中已经弥漫着淡淡的麦香。年馍制作的一天,就在这样充满希望与生机的氛围中开始了。传承人们早早地起身,开始准备制作年馍所需的原材料。面粉,是北关村年馍的基石,选择当地优质的小麦磨制而成的面粉,是制作出美味年馍的首要条件。这面粉里,蕴含着北关村土地的滋养,凝聚着当地农民的辛勤劳作。
传承人们熟练地将面粉倒入大盆中,缓缓加入温水,然后开始揉面。那双手,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却又仿佛蕴含着魔力。在揉面的过程中,力度要恰到好处,既不能让面团过于僵硬,又不能使其过于松软。这是世代传承下来的经验,是对年馍口感的精准把控。年轻的大学生们在一旁仔细地观摩着,他们被这看似简单却实则蕴含无数奥秘的揉面环节所吸引。一位大学生不禁感叹:“原来我们平时吃的年馍,光是揉面就有这么多的讲究。”
随着面团逐渐变得光滑而有弹性,接下来便是制作年馍独特造型的步骤。北关村年馍之所以闻名遐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精美的造型和丰富的寓意。传承人们就像艺术家一样,根据不同的节日和场合,运用各种工具和手法,将面团塑造出各种各样、活灵活现的造型。
在春节期间,最常见的是“枣山馍”。这是一种造型壮观、寓意吉祥的年馍。传承人们将揉好的面擀成圆形的面片,然后层层叠叠地铺在一起,每一层之间还精心地放置着红枣。红枣的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幸福和繁荣,与白色的面团相互映衬,形成了鲜明而又和谐的色彩对比。整个“枣山馍”高高耸起,宛如一座山峰,寓意着家庭的繁荣昌盛,日子过得如山峰般稳固。大学生们看着传承人的双手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般灵动,转眼间一个精美的“枣山馍”就呈现在眼前。
除了“枣山馍”,还有象征着团圆美满的“圆馍”。这种馍外形圆润饱满,没有过多复杂的装饰,却因其简单而纯粹的外形寄托了北关村人对家庭团圆的深深渴望。在制作“圆馍”时,传承人口中还念念有词,讲述着关于“圆馍”的古老传说:“这圆馍啊,就像咱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桌子,圆圆满满的,每一口都充满了家的味道。”这些传说和寓意,不仅是年馍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北关村人质朴情感的表达。
再看那“面羊”馍,制作起来更是独具匠心。只见传承人将面团巧妙地分成几个部分,先捏出羊的身体形状,然后用剪刀剪出羊毛的形状,再用黑豆当作眼睛,红线绳做成缰绳。那栩栩如生的“面羊”仿佛随时都会活过来,在田园间欢快地奔跑。“面羊”馍一般是在清明节等特殊节日制作,它有着特殊的寓意。在当地的民俗文化中,羊代表着温顺、善良,制作“面羊”馍是为了祭祀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家庭成员平安顺遂,同时也希望家族中的后辈们能够像羊一样温顺善良,传承家族的美德。
大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只是旁观者,他们纷纷卷起袖子,加入到制作年馍的队伍中来。虽然他们的作品看起来略显稚嫩,但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一位女大学生在尝试制作“枣山馍”失败了几次后,依然不气馁,不断向传承人请教技巧。她说道:“通过亲手制作年馍,我才真正体会到传承这些传统文化是多么不容易。每一个小小的年馍背后,都凝聚着这么多的心血和智慧。”
在制作年馍的同时,传承人们还向大学生们讲述着年馍背后的文化内涵。年馍制作技艺之所以能成为非遗项目,不仅仅是因为它独特的制作工艺,更是因为它承载了北关村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民俗习惯和村民们的精神寄托。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年馍的产生与北关村的农耕文化息息相关。在过去,农业生产是北关村人的主要生计来源,每年丰收之后,村民们都会用最好的面粉制作年馍。这既是对神灵的感恩,感谢神灵赐予的丰收,也是对自己辛勤劳作一年的犒劳。而这些年馍在节日期间的分享,则进一步加强了村民之间的联系和团结。这种以年馍为媒介的社交习俗,历经岁月的洗礼,始终贯穿在北关村的社会生活中。
在民俗文化方面,年馍几乎参与了北关村所有重要的节日和仪式。在春节,年馍是祭拜祖先、迎接新年的必备祭品;在中秋节,年馍又会以特殊的赏月馍造型出现;在婚礼、满月酒等家庭喜事中,年馍也是必不可少的食品,它象征着吉祥、美好和幸福。年馍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北关村的日常生活,成为当地民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而且,年馍还反映了北关村人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制作年馍需要耐心、细心和专注,这体现了北关村人对生活品质的执着追求。年馍造型中的种种寓意,如吉祥、团圆、繁荣等,也正是北关村人内心深处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写照。
此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探寻北关村非遗年馍的过程中,对大学生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被遗忘、被边缘化的危险。然而,当这些年轻的大学生们走进北关村,亲身体验年馍文化时,他们被这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文化所震撼。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视角来看,非遗年馍文化给予大学生们许多启示。首先,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年馍文化作为北关村的地方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过家族传承、村落共享等方式得以保存和传播,这一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传统的坚守和对文化的认同,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经千年而不衰的秘诀之一。大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在当今社会,这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对于增强民族自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其次,年馍文化的传承体现了文化创新发展应遵循的规律。尽管年馍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但它并没有停滞不前。传承人们在保持核心制作工艺和文化寓意的基础上,也会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一些小的改进和创新。例如,在现代健康饮食观念的影响下,对年馍的馅料(如果有的话)进行改良,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口味需求。这种在传承中创新的做法,为大学生们在思考文化创新与传统文化保护关系时提供了生动的案例。他们意识到,文化创新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进行适度调整和发展。
再者,通过参与年馍制作和与村民的交流,大学生们体会到了民间文化传承者们的坚持和奉献精神。这些传承人大多是普通的村民,他们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却凭借着对先辈传统的热爱和崇敬,数十年如一日地传承着年馍制作技艺。他们的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民间体现,这种精神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尤其珍贵。大学生们意识到自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应当学习这些传承人的精神,积极投身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中去。
此次探寻非遗年馍的实践活动虽然即将结束,但它在大学生们心中种下的保护非遗文化的种子将会生根发芽。
随着社会各界对非遗文化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山西临汾北关村的非遗年馍将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它将不仅仅是北关村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一抹亮丽色彩。每一个年馍,都将如同一颗颗文化的种子,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