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新闻动态 >正文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行走的非遗思政课 | 弘扬文化精髓 在岁月的沉淀中领略非遗的多样性
2024-08-28

队名:青春无限队

队长:刘一

队员:李家瑛 张婷婷 郝乐华 张妍

      张志荣 赵娅茹 杨皓然

地点:日照市博物馆 长治堆锦博物馆 晋中市博物馆 大同非遗馆 福建省泉州市蟳埔村 灵石非遗馆 泗洪县博物馆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其多样性和独特性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我国非遗的丰富面貌,我们团队开展了一次以“探寻非遗多样性”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博物馆、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等方式,探索非遗的多样魅力,我们团队的各位成员分工行动,在不同地区探寻着不同的非遗文化,在岁月的沉淀中领略非遗的多样性。

刘一同学前往日照博物馆,看着陈列的日照黑陶、五莲割花、黄墩皮影戏、日照农民画,她仿佛走进了那段历史。在行进的过程中,用眼睛看到的、用手抚摸的、用耳朵听见的,都是日照历史传来的悠悠低鸣与引吭高歌。
其中日照黑陶被誉为“华夏艺术之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日照黑陶精湛的手艺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展现了日照非遗的魅力。

李家瑛同学和张志荣同学走进了长治堆锦非遗馆。长治堆锦,简“堆锦”,是一种以丝绸为主要面料,经十余道工艺制作而成的工艺画。

长治堆锦是受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堆锦工艺最早形成于明代中后期。同一时期的潞安府(今山西长治市)具有形成这种工艺的各种基本要素。1915年由著名堆锦艺人李模、李时忠父子制作的《春、夏、秋、冬》堆锦四条屏,曾获得太平洋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质奖。她们走在长治堆锦非遗馆,感受着艺术的交织与碰撞,探寻着非遗的多样与魅力。

张婷婷同学走进了位于晋中市博物馆四层的晋中市非遗馆,这里以“文化+科技”的设计理念为指导,将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参观者提供了深入了解晋中非遗文化的机会。在展馆中,参观者不仅可以欣赏到平遥推光漆器、左权小花戏等500余个非遗项目的精美展示,还可以通过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多媒体互动和模型演示,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展馆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晋艺绝技”“医者仁心”“晋戏乐武”和“晋商福地”。不仅为晋中市民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欣赏本土非遗文化的场所,也为外地游客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晋中历史文化的窗口,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郝乐华同学走进了大同市非遗馆。发掘大同记忆,保护精神遗产,传承文化根脉,激扬民族情怀。作为三代京华、两朝重镇的大同古都,拥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千年文化瑰宝”大同非遗展,集中展示了50多个非遗项目200件非遗精品,旨在推动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展示的作品既有大同绳艺、泥塑、面塑、大同铜器、盘扣结艺等作品极具个性,特别是非遗传承人用新材料、新技术等创新手段不断延伸创作。非遗展览不仅展现了大同非遗人的匠心和智慧,更展示了大同的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及丰富多彩的非遗传统技艺,让我们充分感受古都大同非遗魅力。

张妍同学来到了福建省泉州市蟳埔村,感受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簪花。

泉州簪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头上簪花围、身披大裾衫、下着宽腿裤、耳戴丁香坠”,外在勾勒出的闽南渔女形象里,有迎着潮汐千帆竞渡的勇敢,有挑着刚起水的海货穿街走巷叫卖的勤劳,有“以花为冠、以蚝筑宅”的风情,还有脚跨摩托驰骋渔市忙碌营生的飒爽和自豪。蟳埔女独特的头饰“簪花围”,不仅展现了闽南渔女的风情,更传递着勤劳与勇敢的精神。她们的服饰设计巧妙,便于劳作,体现了海边生产的特点。近年来,蟳埔女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将这一传统艺术带向了国际舞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泉州簪花不仅是对传统的传承,更是对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泉州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赵娅茹同学来到了灵石非遗馆,感受着灵石当地的非遗魅力。独龙杆表演时用一根长约五米的粗竹竿,两人抬两端,一人坐中间,坐在杆上的演员则随杆的起伏做各种表演。

泥塑:俗称彩塑,泥玩,是中国民间一种用粘土塑造而成的各种艺术品的古老常见传统艺术。灵石刺绣作为一种充满独特魅力的传统工艺,可以说是灵石的骄傲。它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承载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成为了非遗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杨皓然同学走进了泗洪县博物馆,感受着泗州戏和洪泽湖渔鼓的魅力。泗州戏,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泗州戏是流行于皖北及苏北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洪泽湖渔鼓,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旧时神汉神坛祈祷时,在特定的区域内进行说唱与舞蹈的一种舞蹈形式。洪泽湖渔鼓呈现了鲜明的当地文化特色。

(编辑:王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