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名:寻非遗,探年韵
队员:宋泽琼 赵泓博 谭雯月 王振柯
队员:吴慕蓉 薛艺萌 王一涵
指导老师:赵俊杰
地点:介休鼎好花馍店
本次的“行走的非遗思政课”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一起来到了山西介休,在山西介休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有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以面粉为原料,凭借一双双巧手,塑造出栩栩如生、寓意深刻的艺术品——介休花馍。探寻这一非遗文化背后的故事与魅力。
介休花馍造型丰富多样,题材广泛,涵盖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制作工艺极为讲究,需经过选面、发酵、揉面、造型、蒸制、上色等多道工序。其独特之处在于,不仅注重外形的美观,更赋予每个花馍深刻的文化寓意。例如,“龙凤呈祥”花馍常出现在婚礼场合,寓意新人婚姻美满、幸福长久;“面老虎”则多在孩子满月或周岁时制作,象征着孩子虎虎生威、健康成长。
介休花馍制作工序繁杂且讲究。首先精选优质面粉,以确保花馍质感。接着让面粉在适宜条件下充分发酵,赋予其松软口感。随后便是揉面,反复揉制使面团劲道均匀。关键的造型环节,制作者凭借精湛技艺与丰富想象,将面团塑造成飞禽走兽、神话人物等多样造型,或借助简单工具,或直接用手捏、搓、剪、挑。完成造型后入锅蒸制,火候与时间需精准把控,保证花馍熟透且形态完好。蒸好后,部分花馍还会进行上色,采用天然可食用颜料,为其增添绚丽色彩,最终呈现出造型精美、寓意深刻的介休花馍。
如今,介休花馍已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美食,更是介休文化的重要象征。在当地,每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花馍制作成为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氛围,也让这一非遗文化在代代相传中得以延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花馍制作中来,为这一古老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介休花馍作为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介休人民的智慧与情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与时代的发展。在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介休花馍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人领略到这一指尖上的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相信在未来,介休花馍将继续绽放光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动典范。
此次介休花馍非遗实践活动,如同一束光照进我们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田野,让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广阔天地与无限可能。我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介休花馍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民俗风情,也意识到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重大。在未来,我们决心以所学专业知识为依托,借助新媒体等多元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广活动,让介休花馍非遗文化在数字化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同时,积极探索花馍与现代生活、创意产业的融合路径,让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相信,只要肩负起这份责任,坚持不懈,介休花馍非遗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续写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