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党团工作 >正文
党团工作
党团工作
【微党课】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2024-12-06

2024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其中之一就是“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决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谋划,为新时代新征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纵深推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制度建设方面,我们党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相继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和部署,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些重大基础性改革,不仅体现出我们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坚定决心,也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有力支撑。可以说,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仅让我们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还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生态资源,为子孙后代创造了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是我国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里程碑,展现了我们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担当。

 

环境治理体系改革纵深推进。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环境治理体系改革得以全面深化。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如利剑出鞘,彻底改变了环保督察“稻草人”的形象,确保了环保政策得到严格执行,极大地提升了环境治理的效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不仅加强了对环保部门的监管力度,还提高了环保工作的效率。同时,我国全面实行的河长制、湖长制,使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有了明确的责任人,确保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在推进环境治理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我国注重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通过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和个人的环保意识,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此外,我国构建起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使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推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不断强化。资源总量管理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控,能够确保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我国制定了严格的资源总量控制指标,对各类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宏观调控,设定明确的总量控制目标,有效遏制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现象;实施推广节能减排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促使各个领域的资源得到节约利用。例如,在建筑领域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有效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在交通领域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减少交通拥堵和能源消耗;在工业生产中进行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我国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公众参与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推动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基本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基本建立,为衡量生态环保工作成效提供了量化标准,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标志着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具体来说,在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方面,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科学、全面的指标体系,涵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确保考核的客观性。在此基础上,定期对各地区、各部门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量化评估,确保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改进,有效激发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在责任追究制度方面,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明确各级领导干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一旦发生生态环境损害事件,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这大大增强了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要求损害者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从而有效维护了生态环境的公共利益。近年来,我国相继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为生态文明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一方面,这一制度推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环保投入力度,提高了环境治理水平;另一方面,它引导社会公众更加关注环保问题,提高了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这些变化共同推动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先,就管理体系的重构而言,我国对生态环境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统一领导。过去,生态环境管理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导致出现一些权责不清、管理碎片化的问题。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公布,要求整合原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担负的多项职责,组建生态环境部。该举措整合了原环境保护部的全部职责和其他6个部门的相关职责,形成了一个负责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政策制定和监督执行的统一监管主体,大大提高了生态环境管理的效率。其次,在强化监管职能方面,在新的管理体制下,监管部门职责更加明确,监管手段更加多样,监管力度显著增强。同时,我国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加强对企业的排污监管,确保企业的生产活动符合环保要求;建立环境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环境问题。除此之外,我国通过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等,确保了环境执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