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导,激发学生的梦想与希望,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是所有老师的初心与使命。马克思主义学院(筹)推出“师说”专栏,听老师们讲述“教”与“学”的动人故事。
时光荏苒,回首自己2024年9月到2025年1月作为祁县东观初中七年级实习道法教师的这段日子,心中感慨万千。教育,这个看似简单却又无比深奥的领域,在亲身实践中,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深刻的感受。
初登讲台时,我怀揣着满腔的热情和对教育事业的美好憧憬。然而,真正面对那一双双充满好奇与期待的眼睛时,我才意识到,教学并非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是一场心灵的对话与沟通。
记得有一次,在讲解“友谊的真谛”这一课时,我原本准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案例,打算让学生们理解友谊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但当我提问时,却发现很多学生眼神迷茫,似乎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这时,一位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缓缓举起了手,他站起来后,用稚嫩的声音讲述了自己和好朋友之间的一次争吵,以及后来两人和好如初的经历。他说,通过那次经历,他才真正明白友谊需要互相理解和包容。那一刻,我被深深触动了。原来,对于学生们来说,真实的生活体验远比书本上的理论更能打动他们的内心。
从那以后,我开始更加注重将生活实际融入到教学中。在讲解“敬畏生命”时,我不再只是空洞地阐述概念,而是带着学生们去观察一株植物的生长历程,让他们亲身体会生命的珍贵和意义。看着学生们认真观察着生命的成长,眼中闪烁着感动的光芒,我知道,这次实践活动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温暖的种子。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过不少挑战。有些学生对道法课缺乏兴趣,认为这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有些学生则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产生了自卑和厌学情绪。面对这些问题,我没有放弃,而是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法。对于缺乏兴趣的学生,我尝试改变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辩论等,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则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进行个别辅导,耐心地解答他们的问题,鼓励他们树立信心。
有一位叫哲明的学生,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对道法课也提不起兴趣。我多次找他谈心,了解到他觉得道法课太抽象,很难理解。于是,我专门为他制定了一套学习计划,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开始,逐步引导他深入学习。同时,我还鼓励他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慢慢地,哲明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他开始主动学习道法课,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这些经历,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爱心的事业。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和学习能力。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而应该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在实习期间,我意识到作为一名道法课教师,我的教学目标就是陪伴学生成长,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希望学生能够明白,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而在于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将继续努力,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实践的磨砺中成长。相信我们一定能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文字图片:思政2202班 蒯淼
指导老师:张婷 任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