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新闻动态 >正文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探寻年味中的非遗思政 | 高平“璐绸”非遗传承实践:青春力量激活千年技艺
2025-03-14

队名:薪火承艺队

队员:贾越 李亭毅 魏潇潼 常陈凯 吴雯雯 姬鑫颖

指导老师:赵丽兵

地点:高平市文化馆、高平潞绸制造厂

2025年寒假,晋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薪火承艺”实践队深入山西省高平市,聚焦当地传统丝织技艺“璐绸”(高平潞绸)开展非遗保护社会实践活动。高平潞绸作为明清宫廷贡品,以“轻如蝉翼、薄似晨雾”闻名,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实践团通过田野调查、技艺学习、创新设计等方式,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路径。

寻根溯源:解码千年技艺密码

团队走访高平市文化馆、地方志办公室,系统整理潞绸历史文献,发现其工艺可追溯至唐代“泽州绸”。在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建国工作室,队员们记录下完整的“选茧-缫丝-络丝-整经-织造-染色”六道核心工序,其中“经纬密织法”使潞绸呈现独特的“水波纹”肌理。

“过去潞绸用太行山区的野蚕丝,现在改用家蚕丝,但手工捻丝的手法不能丢。”张建国展示着直径不足0.1毫米的双股丝线感慨道。

在高平潞绸织造厂,队员们分组体验传统木织机操作。“经线要保持360根/厘米的密度,左右手配合投梭、踩杆,稍不留神就会断线。”欣赏非遗传承人为新婚夫妇制作的婚被。

创新转化: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通过抖音直播“非遗技艺云课堂”,团队邀请传承人线上演示潞绸织造,累计观看量突破120万人次。开发的AR潞绸体验小程序,用户可通过手机扫描图案查看3D织造过程,上线一周下载量达3.2万次。

青春感悟:非遗传承的使命担当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对高平“潞绸”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它不仅是一种精美的丝绸制品,更是一部生动的史书,承载着高平的千年记忆和文化底蕴;它是无数工匠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它还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传承与创新中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然而,在当今社会,像潞绸这样的非遗项目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保护和传承非遗不仅仅是政府和传承人的责任,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和支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我相信,只要我们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和传承之志,高平“潞绸”这颗璀璨的非遗明珠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从太行深处到数字云端,“薪火承艺”实践队用青春行动书写着非遗传承的新篇章。正如队员们在调研报告中所言:“让古老的潞绸在新时代‘破茧重生’,是我们这代青年的文化使命。”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仍在继续,更多年轻力量正汇入非遗保护的时代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