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新闻动态 >正文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探寻年味中的非遗思政|昔阳特色非遗闪耀新春,皋落斗活龙热闹开演
2025-03-02

队名:非遗思政先锋队

队员:高照宇 于富瑶 郭颖 郝思羽 陈美琪

指导老师:王雪坤

地点:昔阳县皋落村、昔阳县上城街

    2025年2月12日,晋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非遗思政先锋队”走进了太行西麓的昔阳县,开始了追寻非遗的实践之路。春节期间,山西昔阳的文化舞台上热闹非凡,一项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皋落斗活龙,在众人的翘首以盼中精彩上演,为当地百姓和游客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盛宴,也让传统年味愈发浓郁。

夜幕降临,昔阳的上城街上早已人头攒动,男女老少齐聚于此,共同期待这场独特表演的开场。随着激昂的锣鼓声骤然响起,皋落斗活龙表演正式拉开帷幕。只见几条色彩斑斓的巨龙在夜空中蜿蜒舞动,时而盘旋上升,时而俯冲而下,动作流畅自然,栩栩如生,仿佛真的在空中翱翔。

    皋落斗活龙起源于明末清初,历经数百年的岁月洗礼,依然保留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与传统舞龙表演有着显著的区别,传统舞龙依靠舞龙者的力量和技巧,通过肢体的协调配合来展现龙的形态和气势;而皋落斗活龙则让龙在空中自由舞动,给人一种神奇虚幻的感觉。表演过程中,龙身与焰火相互映衬,当巨龙穿梭于烟火之中,璀璨的光芒照亮夜空,场面十分壮观,引得现场观众阵阵欢呼,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为了呈现出如此精彩的表演,背后是众多传承人和艺人们的辛勤付出。赵会来作为皋落斗活龙的传承人之一,他从小就跟随长辈学习制作龙灯和表演技巧,如今已成为这项技艺的中流砥柱。据赵会来介绍,制作一盏精美的龙灯需要经过多道复杂工序。首先是设计龙的造型,这需要结合传统的龙形象和现代的审美观念,既要体现龙的威严与灵动,又要富有艺术感。然后选用竹子、钢筋、铁丝等材料扎制骨架,确保龙身的坚固和灵活。接着是裱糊和彩绘,选用优质的纸张或布料,精心绘制龙的鳞片、眼睛等细节,使其更加逼真生动。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耐心和细心,一盏龙灯往往需要花费数天甚至数周的时间才能完成。

    在表演方面,团队成员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他们要熟练掌握舞龙的操控技巧,精确控制龙的摆动方向和速度,同时还要与音乐、焰火等元素紧密配合,达到最佳的表演效果。赵会来表示,“斗活龙不仅仅是一种表演,更是我们昔阳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门古老的技艺。”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皋落斗活龙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昔阳县政府积极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大对皋落斗活龙的扶持力度,组织专业团队对其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不断完善表演形式和内容。同时,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民俗展览等,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到皋落斗活龙的精彩表演。此外,还积极推动皋落斗活龙走出昔阳,希望能参加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今年的春节期间,皋落斗活龙的表演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看。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表示:“我是第一次看到这么特别的舞龙表演,真的太震撼了!这种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让我对非遗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昔阳的春节氛围也非常浓厚,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年味。”

    皋落斗活龙作为昔阳的文化瑰宝,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当地人民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昔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皋落斗活龙将继续传承和创新,以更加绚丽多彩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未来,昔阳县将继续加大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模式,让更多的非遗项目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昔阳,感受这里独特的文化魅力,共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参与此次活动,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斗活龙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它所蕴含的团结协作精神,正是我们在新时代所需要的。在斗活龙表演中,每个舞者都有明确的分工,他们必须紧密配合、相互信任,才能让巨龙“活”起来。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团队合作完成项目,还是社会各界共同应对挑战,团结协作都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积极投身于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让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同时也将活动中所领悟到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文化自信融入到生活与学习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