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意识、行为起着引领、规范的重要作用,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倡导与推崇。本期为大家讲述的清廉故事是《一代名相房玄龄》之“发展经济 安定民心”。
发展经济 安定民心
一个国家要想兴旺发达,最重要的是要发展经济。
烽烟散去之后,李世民时代到来了,如何安邦治国成了头等大事。做皇帝夺江山不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更不容易。房玄龄清楚地知道,国家的局势还不容乐观,隋末十多年的战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有的地区,千里萧条,鸡犬不宁,粮价暴涨,老百姓四处流浪,如果长此以往,恐怕人心不稳。
还不仅如此,当时天下很不太平,内乱外敌此起彼伏,边境战事不断。为此,房玄龄手书“惧畏恐忧”四个大字,送与太宗,悬挂在显德殿上,太宗大为称赞:“你这四个字,正巧是我心头的事。”
于是房玄龄努力地开始寻求解决办法。他组织朝内大臣进行讨论,首先在大臣中树立以农为本的思想。接着他又带着一批人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他的工作十分深入,农民们常常看到一群穿着朴素的人在田间走,还以为是县官出来视察,却不知是宰相亲自出巡。
这种深入农村的工作作风使他获益极大。一天,他看到库中有很多兵器闲放着,就建议皇上将其中一部分改用作农家工具,以解决农具不足之虞。他又发现劳动力严重不够,于是提出多项举措:招徕和赎回汉人;劝说男女及时婚嫁;提倡再婚再嫁;鼓励生育;取消家奴,解放劳动力;提倡僧尼还俗等。这真是史无前例的大胆改革,一时间竟然有十余万人走出寺院。另外,又出台了暂免死刑、释放罪犯、让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向着地广人稀处迁移等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在当时起着积极作用,即使是在现在,也很有积极意义。
接着,他又说服唐太宗重新颁布了《均田令》。为了推进这一工作,他又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甚至要求皇室以身作则,建议太宗把皇家园林芳华苑等地放弃,赐给当地穷人耕作。太宗果然依他所言,做出很好的表率。
贞观二年夏天,京城大旱,煌虫四起,田里庄稼全被吃光,房玄龄跟着皇上视察,痛心疾首。在他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几十道诏书连续发布:《水部式》《租庸调法》《缓力役诏》等,其中还有一些比较灵活变通的款项。所有这一切都是旨在减轻人民的负担,发展生产力。
他的努力很有成效,贞观二年末,全国各地的老百姓基本上都做到了“食无忧,居有所”。除了少数地区外,大部分州县都比较安定了。
房玄龄画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主人公简介
房玄龄(579年-648年),唐初大臣,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人。唐兵入关中,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协助李世民筹谋统一,取得帝位。贞观元年(627年)为中书令。后任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长期执政,与杜如晦、魏征等同为唐太宗的重要助手,后封梁国公。曾奉诏与长孙无忌等修订法律,是以宽简为特色的贞观律的主要制订者。又受诏重撰《晋书》。
图文转自 学习强国
编辑者 胡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