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晋中学院的不解之缘
思政1802班 张小刚
晋中学院,我前前后后6年的档案都在这里。
第一次听到“晋中学院”这个名字,是我高三的时候。那个时候,宿舍几个兄弟聚在一块谈论古今、畅谈中外,经常畅想着以后美好的大学生活有多么舒适。我说我能考上大学就不错了,不挑食。我对面睡在上铺的兄弟拍了拍枕头,说:“他能上了晋中学院就谢天谢地了。”我直接补了一句,“我也是,我也是!”没想到,当初的一句话,我俩进了同一所大学,进入了晋中学院这所让我以后常常想起的大学。
2016年9月10日,是我入学的日子。从清徐到榆次,开车只有40分钟左右的路程,这40分钟不足以让我兴奋的状态有丝毫的减退。那个时候还没有疫情,也不用戴口罩,每个人的笑容都看得清清楚楚,学校的建筑风格也让我温暖,进门查验了各种证件后,是一位姓崔的学姐“护送”我这位“稀有品种”一路到了宿舍,给我铺了床,安顿好了一切。毕竟在马院,男生的确是少之又少。开学当晚,系里就组织新生班级开了第一次班会,我们互相望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耳朵里夹杂这我从未听过的口音。这里的一切都好新奇。之后军训时的每个晚上,都有热情的学长学姐来班里宣传各类社团和组织。
军训没多久,我就加入了晋中学院国旗护卫队,在那里,我结识了来自整个学校不同专业的“高海拔”人群,毕竟身高达不到要求,是没法儿进来的。在国旗班训练的那段时光或许是我最“辛苦”的一段了,毕竟我一个大一新生也确实没吃过什么苦。也正是在国旗班战胜身体上的疼痛和日复一日的升降旗任务中,我“忍耐”的品质得到了打磨。老实讲,我的身体素质是较差的,从小吃过的药、打过的针、输过的液,可能比各位加起来还要多,那个时候我没有寒暑假,几乎都是在生病和看病中度过。我特别喜欢夏天的傍晚,一直到现在也是,因为直到太阳快落山,我才可以出去到街上站一站,别的时间总是会被热到。
我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是在学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专业才树立起来的信仰,从我的经历中就可以得到答案。
我从小是别人眼中的“神童”,所有的课程全都是第一,代表学校参加各类比赛也让我逐渐“崭露头角”,附近的中心校老师也都知道我的存在,当然体育除外。初中保持全校前二十、班级第二整整三年,后来保送进入清徐中学。高中苦读三年,一直到大学也是十分顺利,我母亲总是讲:“你总是一路长虹。”我从不把我人生中遇到的一些不如意看做是挫折,在我看来,那都不叫挫折。因为我从不会一蹶不振,我总是将眼光放得远远的,即便我看得不够远,我也会尽全力做好眼前的事。我在一开始说,我的档案在这里放了6年,是因为中间有两年我去参军了。
2017年9月16号,我告别了家人和身边的老师、同学们,踏上了去往拉萨的火车。还有许多人没有一一道别,是因为我实在不想我的离开让大家都来和我说再见,这无疑会增加我离别时候的伤感。火车上,一直都有同行的战友手机里放着《坐上火车去拉萨》这首歌,我也是在路上才将这首歌彻头彻尾地听了个够。这一路,我见证了祖国的幅员辽阔,领略了祖国的风土人情,看到了随着地势的升高而逐渐变换的民居和地貌,这是课本上看不到的知识,也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在部队的两年,我积极表现自己,被负责文艺的领导选中,去了一个专门排练节目的单位,在那里我完成了我的“蜕变”。说这是一场“蜕变”,是因为我实现了从一个懵懂大学生到合格军人的转变。第一声“到”,第一次射击,第一次投弹,第一次站岗……都是在那里完成,只可惜,由于保密的关系,我没能留下当时珍贵的生活画面。直到现在,我的脑子里还是会想起某个训练场景,就和放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片段式地上演。军队里的两年,我几乎一多半,都在办公室里度过,准确讲,我的工作是一名文书,负责文件的上传下达,时常写一些总结性的报告,这和我在马院学习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在部队我得到了实践上的检验和进步。
尽管有很多不舍,尽管我是一名戍边战士,在《驼铃》响起的时候,我还是无法控制我的眼泪。在依恋和悲伤中,我带着首长“转占地方,再创新功”的嘱托和战友们的“珍重”回到了晋中学院,回到了马院。
我清楚得记得,我上学的渴望是有多么强烈。由于西藏退伍时间稍晚,我的复学比同批战友晚了不少,一下车,和等我良久的家人拥抱和再见的喜悦过后,我就起身前往学校,在教务处等多个部门的协同指导配合下,很快我办理好了复学手续,回到了马院。那个时候,还没有“马院”这个名字,现在是从政史系、政治与历史学院一路演变过来的。中间少不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学校学院各位老师的辛苦付出。
回到学校,我的人生仿佛开启了快捷键,一切都出乎我的预料。现在想来,是部队锤炼了我,让我具备了让老师和同学们信赖的品质。复学过后,在同学们和老师的认可下,我加入了学院党支部,经历了支部改革,整整工作了一年的时间。而后入选校学生会主席团,在更大的平台为学生服务。也有幸经学院老师推荐加入退役大学生服务大队,在疫情这个非常时期严查学生翻墙现象。学生违纪现象得到了很大的遏制。
对于马院,我是二次“入伍”。所以我认识很多同学,老师们也都认识我。大一的时候,同学们就叫我“交际花”,现在也还是这样。我总是喜欢结交许多朋友,起初是内心的渴望,也可能是由于小时候不能经常见到小伙伴的缘故,后来就变成了性格,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了,身边总有很多很好的朋友,不论是学长学姐,还是学弟学妹,全都是我的朋友。有时候壮着胆子,还会和学院老师开几句玩笑。大学期间,我谈过两次恋爱,我感恩遇到的每一个人,希望彼此都能幸福快乐。
或许是当过兵的关系,我做事喜欢规划,目的性更强一些,“见红旗就扛,见荣誉就争”的思想完全占领了我。在复学后的三年里(我是大一念完去参军),我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做好老师交给我的每一项任务,我的各项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大学里发生的大事,“考研”当之无愧了。
很多学弟学妹们也都想听我说一下心路历程,我也愿与大家共勉。
我考研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这是我的动机,很纯正。至于选哪个学校,着实让我为难,考研院校的确定我直到暑假才想好,那一天是8月16号,我和母亲商量,决心考一个985,冲一把。在多方考察后,我决定报考中央民族大学,帝都民族类院校天花板,也是因为我当兵是在西藏,所以看到“民族”这两个字会觉得格外亲切。我知道当时母亲想让我一战成硕,毕竟家里供养一个25岁的大四毕业生也还是有压力,在他们那个年代,我这个年级早应该成家立业了。虽然母亲嘴上说着“考不上再来一次,不管几次都要考上”的话,可我还是心里没底。从8月中旬到12月底,只有四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加上平时上课和日常事务,我只有四个月的时间。我将自己每天固定在一个小马扎上,吃饭也在上面,睡觉不在,可后来,我睡觉都在那个小马扎上,一天24小时,我学习达到了14个小时,这是除去上厕所和睡觉的时间,你可能会意外,上厕所还要计算时间,但是对于考研人来说,我们分秒必争。那个时候,我还需要战胜来自部队训练遗留下来的腰肌劳损,好在没有很大程度地发作。今天,我还和母亲回忆起当时的“勤奋”,母亲嘲笑我此刻的“荒芜”,为了不浪费一分一秒,我把背不熟的知识点录成语音,吃饭和走路的时候就会拿来听。我每周会反思自己的效率,然后调整进度,这个进度其实也没什么大的变化,就是一直都在往前赶。备考的过程中,我的眼前只有厚厚的资料和常常泡着枸杞或者菊花的保温杯。考场上我把自己脑子里所有的知识都用尽了,考完还和研友发牢骚,我说,“我把小学时学的知识都写上去了”,来表达我为此拼尽了全力。
此刻,我用毕业时写给无数晋中学院考研学习的一段话分享给各位:考研是一条熙熙攘攘的路,无论你是从三月的阳光开始,还是从六月的蝉鸣行动,抑或是九月的秋风启动,能够坚持到底的都是勇士。伴晨雾而出,携星光而归,是你闪耀的青春时光;座无虚席的图书馆,成堆的考研资料,装满热水的保温杯,是你形影不离的伙伴。考研路上,那些被命名为“坚持”的日子,一定会被你久久铭记。
行文至此,我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我已经读研一学期了,还是会在梦中回到晋中学院马院的那一个教室里,上着那一节我最喜欢的课。同学们,努力是会有收获的,不努力是一定没有收获的。今天我有幸作为作者在此分享我的故事,这与母校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是分不开的。我在这里诚挚表达我的感激之情,希望母校和咱们马院在新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披荆斩棘,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各项事业都更上一层楼,为晋中市乃至全国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谢谢大家!
供稿:思政1802班 张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