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学生天地 >正文
学生天地
学生天地
探寻年味中的非遗思政|探寻河东遗珠:制盐技艺的前世今生
2025-03-02

队名:探索河东非遗队

队员:张浩文 李宇玺 郝祖彤 张志淼 马林

指导老师:刘雁霞

地点:山西省运城市盐池

河东盐池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产盐区之一,其制盐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传说中,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为争夺盐池展开激战,足见盐在当时的重要战略地位。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从早期的自然晒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规模开发,再到唐代垦畦浇晒法的发明,河东制盐技艺不断革新,推动了当地盐业的繁荣,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

“五步产盐法”是一种古老的制盐工艺,起源于隋唐时期的运城盐湖地区,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步骤包括集卤蒸发、过“箩”除杂、储卤、结晶和铲出,每一步都有其独特的原理和作用。

第一步:集卤蒸发。这一步是将老滩水、滹沱水或木盘井水等卤水集中到蒸发畦中,利用太阳辐射和风力进行自然蒸发。其原理是通过蒸发水分,提高卤水的浓度,为后续的结晶过程做准备。这一过程不仅浓缩了卤水,还初步去除了部分杂质。

第二步:过“箩”除杂。“箩”是产盐过程中结晶形成的硝板,卤水通过“箩”时,杂质被过滤掉,卤水得以深度提纯。其原理是利用硝板的过滤作用,去除卤水中的固体杂质,确保卤水的纯净度,从而提高盐的品质。

第三步:储卤。经过多次过“箩”后的卤水被送至储卤畦中储存。这一步的作用是进一步沉淀卤水中的杂质,使盐分更加集中,为结晶过程提供高质量的原料。

第四步:结晶。结晶是五步产盐法的核心环节。先在结晶畦底部加入少量淡水,降低新生盐茬与盐板的粘合度,然后将饱和卤水灌入结晶畦。在阳光和风力的作用下,卤水中的氯化钠逐渐结晶,形成光滑、坚实的盐晶体。结晶过程一般需要5至7天。

第五步:铲出。最后一步是将结晶后的盐用盐铲(俗称和尚铲)铲出,堆放在盐料堆上,再进行后续的储存和运输。这一步骤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一定的体力,体现了传统手工制盐的劳动智慧。

“五步产盐法”不仅是一种古老的制盐工艺,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通过自然蒸发和手工操作,实现了高效、环保的盐生产。

我们有幸拜访了几位河东非遗制盐技艺的传承人,他们大多已年逾古稀,但提及制盐技艺时,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传承人详细讲述了自己的制盐生涯,分享了在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他们表示,如统制盐工艺成本高、效率低,年轻人大多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严峻挑战。同时,由于缺乏资金支持,传统制盐作坊的设备老化、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也制约了技艺的发展。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们深入了解了河东非遗制盐技艺的历史文化价值、传承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境。这一古老技艺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尽管目前面临诸多挑战,但在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技术创新、经济扶持、宣传教育等多方面措施的协同推进,河东非遗制盐技艺有望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相信,在未来,这一古老技艺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为推动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