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名:华韵年俗思政研探队
队员:任晓璐 张静雯 张胤隽 赵嘉昕 周云香
指导老师:侯炜
地点:各地年俗展览
2025年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中国年,“非遗”毫无意外地成了“主角”,人们在“追着非遗过大年”的浓浓年味中,要让春节“热起来”,更要让作为非遗的春节“活起来”。我们小组五人,来自不同的地区,带着各自对年俗非遗的独特视角,踏上了这场探索之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年俗的丰富多彩,更深刻理解了非遗保护的重要性。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镜头和笔触,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递给更多人,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我们的非遗年俗。
2025年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中国年,“非遗”毫无意外地成了“主角”,人们在“追着非遗过大年”的浓浓年味中,要让春节“热起来”,更要让作为非遗的春节“活起来”。我们小组五人,来自不同的地区,带着各自对年俗非遗的独特视角,踏上了这场探索之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年俗的丰富多彩,更深刻理解了非遗保护的重要性。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镜头和笔触,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递给更多人,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我们的非遗年俗。
山西省代县面塑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的馈赠品和祭祀品出现,是老百姓表达情感的最好载体,也是展示自己美好愿望的最佳方式,更是一种深受民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面塑作品大多以面粉为原料,经过揉、捏、搓、拨、挑、压、剪、刻、划等一系列工序,最终呈现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形象。在春节期间,代县的面塑艺人们会创作出各种与新年相关的作品,如寓意吉祥的“年年有余”、象征团圆的“龙凤呈祥”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面塑艺人们的精湛技艺,也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在近些年的临汾,从腊月廿三起,贡院街上便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各式各样的摊位沿街精心摆放,形成了一个充满文化气息与节日氛围的盛会。在这里,霍州年馍、威风锣鼓文创以及牛肉丸子面等临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展览,不仅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更使他们全面而直观地了解到了临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魅力。霍州年馍以其精细的制作工艺和蕴含的美好寓意,威风锣鼓文创以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创新设计,以及牛肉丸子面那令人难以忘怀的地道口味,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画卷,为临汾的春节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山西省武乡顶灯被列为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对“顶天立地”精神的颂扬,体现了山西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在武乡,顶灯表演作为春节期间的重要文化活动,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目光。艺人们头顶明灯,身着彩衣,在欢快的音乐中翩翩起舞,展现出高超的平衡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每一盏明灯都仿佛是一个小小的希望,照亮了新年的夜空,也点燃了人们内心的激情与欢乐。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更是对山西人民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精神的生动诠释。
河南省“确山铁花”又称“打铁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民间焰火之最”“中原文化奇葩”的美誉。“打花,打花,越打越发”,百姓借此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富贵吉祥。表演时,艺人们将铁汁击打到空中,瞬间绽放出一朵朵绚丽的铁花,犹如繁星点点,照亮了夜空,美不胜收。这一技艺不仅考验着艺人们的胆识和技艺,更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确山铁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当地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共同感受这份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韵味与魅力。
春节,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被定位为一种“社会实践”,首个“非遗版”春节就像一种双向奔赴:一年又一年,我们让中华民族的传统得以传承与发展,而对中华文化的这种爱与自信,又成就了春节成功列入“非遗”,让它蕴含的全球价值得以进一步彰显,也让我们对中国文化的实践与传承有了更多的可能。春节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传统与发展的双向互动。它不仅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体现,也是中华文化全球价值的彰显。春节的庆祝方式不断创新,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全球化中的文化自信。春节不仅是回顾历史,更是展望未来,成为连接全球华人的纽带,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