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学生天地 >正文
学生天地
学生天地
探寻年味中的非遗思政 | 嗅闻喜花馍香,悟非遗思政味
2025-02-19

队名:年之运味

队员:张仙丽 杨潇雨 闫舒雨

队员:徐亚轩 弟俞霄 贾阳红

指导老师:王晨燕

地点:九喜国潮花馍

在文化传承浪潮与教育创新思潮激烈碰撞、深度交融的新时代背景下,一场独具匠心的非遗与思政融合实践活动,于山西运城的一家传统花馍工坊,如同一束破土而出的新芽,悄然萌动,开启了一段满溢着文化芬芳的奇妙旅程。“年之运味”的成员们,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炽热向往,步伐坚定而轻快地踏入这片麦香四溢、底蕴深厚的土地,就此揭开了一场令人难以忘怀的文化溯源之旅的序幕。

闻喜花馍,作为山西省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以面粉和酵母为主要材料,经过发酵、揉捏、雕刻等一系列精湛工艺制作而成。每一块面团,在匠人的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化作一朵朵盛开的花朵,一只只灵动的动物、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这些精美的花馍,不仅是山西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传统手工艺的瑰宝。闻喜花馍的造型多样,寓意深远。从代表喜庆吉祥的“鱼鳞馍”、“元宝馍”,到寓意美满幸福的“枣花馍”、“寿桃馍”;从表现农耕文化的“五谷丰登”,到展现爱情、亲情、友情的“三纲五常”;再到象征爱情的“鸳鸯戏水”、反映孝道文化的“百子图”……每一种花馍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祈愿。勤劳的山西人,将对温饱的满足与对未来的希望,都揉进了这小小的花馍之中。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这小小的花馍,凝聚着山西大地的风土人情,展示着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它跨越时空,在历史的沉淀中愈发珍贵,让每一个见到它、品尝它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来自民间深处的温暖与力量,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活动伊始,花馍技艺传承人满怀热忱,引领团员们走进了精彩纷呈的非遗实践环节。师傅的双手仿佛被赋予了神奇魔力,揉面时,劲道拿捏精准,面团如同灵动的舞者,在他掌心欢快地翻滚跳跃;塑形时,她的手指灵动如飞鸟,寥寥数下便勾勒出栩栩如生的雏形;装饰时,各类工具在她手中运用自如,转瞬之间,一个精美绝伦、饱含浓郁民俗风情的花馍便惊艳亮相,引得队员们惊叹声此起彼伏。

队员们迫不及待地动手尝试,却状况频出。好在师傅始终耐心十足,手把手地指导,从揉面的力度、方向,到塑形的技巧、手法,一一细致讲解。在师傅的悉心教导下,大家逐渐掌握了诀窍,制作出的花馍虽比不上师傅的作品那般精美,但也融入了队员们满满的创意与热情。

在制作花馍的过程中,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般,不着痕迹却又深刻地融入其中。工坊师傅绘声绘色地讲述着闻喜花馍的历史演变,从起源时的质朴模样,到发展过程中的不断革新,再到如今的多元创新,以及它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价值,让队员们深刻体悟到花馍与传统习俗、民族文化之间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交流环节,队员们踊跃发言,现场气氛热烈。大家一致认为,传承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闻喜花馍作为非遗的杰出代表,传承它,不仅能让这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继续焕发生机,更能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此次活动是对闻喜花馍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一次生动传承与创新实践。它不仅让我们在实践中收获成长,也为闻喜花馍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搭建了新的桥梁,让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未来,期待更多类似的活动,让更多的非遗项目走进大众视野,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