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名:寻脉非遗队
队员:石浩璇 唐慧敏 刘芹芹 杨欣雨
陈妙琳 郭可盈 付晶睿
指导老师:安伟鹏
地点:晋中榆次四眼井老陈醋直营店
本次的“行走的非遗思政课”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在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四眼井老陈醋直营店热烈展开。此次活动我们通过实地考察与学习,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眼井的传承与发展,增强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四眼井老陈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山西醋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重要代表。
四眼井老陈醋产自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怀仁镇,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前身“钰泉庆老醋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9年),由榆次怀仁人王廷宰创立。当时,怀仁镇有一口古井,井中水质甘冽可口,用此水酿出的醋酸、绵、甜、香,因而得名“四眼井醋”。据传,王廷宰曾将四眼井醋敬奉给明神宗皇帝,神宗品尝后赞不绝口,称之为“醋之佳品”,从此四眼井醋名声大噪,被誉为“三晋第一醋”。
数百年来,四眼井老陈醋的酿造技艺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和完善。其酿造工艺讲究原料精选、蒸煮糖化、发酵熏醅、陈酿调制等关键环节,每一步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四眼井老陈醋以优质高粱、大麦、豌豆等五谷为原料,通过复杂的酿造工艺,形成了色泽深沉红亮、香气浓郁独特、口感醇厚绵柔、酸中带甜、甜中带酸、回味悠长的独特风味。
在传承过程中,四眼井老陈醋不仅保留了传统的酿造技艺,还不断创新和发展。近年来,四眼井老陈醋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多种新产品,如保健醋、调味醋、醋饮料等,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四眼井老陈醋还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这一非遗文化产品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在醋文化博物馆里,团队成员们通过一件件珍贵的展品和生动的历史场景,了解了四眼井老陈醋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我们看到了四眼井醋从明代至今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了这一非遗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同时,我们还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亲自品尝了四眼井老陈醋的各种产品,对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赞不绝口。
在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中,我们深入了解了四眼井老陈醋的传承现状和发展困境。我们得知,尽管四眼井老陈醋在市场上有着良好的口碑和广泛的认可度,但由于生产规模小、品牌影响力有限等原因,其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传承人们表示,他们希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市场营销策略,进一步提升四眼井老陈醋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让这一非遗文化产品更好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通过此次“行走的非遗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四眼井老陈醋这一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酿造工艺和文化内涵,还亲身体验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匠人们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以及他们在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和智慧结晶。此次活动让团队成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我们意识到,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对未来的责任担当。
我们不仅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还锻炼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和互动中,我们也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倾听他人的故事和意见、如何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将对我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面对未来,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四眼井老陈醋这一非遗文化产品而言,其传承和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对非遗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等手段,提升非遗文化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良好氛围。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积极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来。我们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方式,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所在;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研究非遗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还可以通过创新和创造的方式,将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之,此次“行走的非遗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愿四眼井老陈醋这一非遗文化瑰宝能够继续闪耀光芒,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