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名:玻璃华年非遗觅境队
队员:申展鸣 石永辉 刘超 李泽宇
张卓岩 任佳潓 侯卓妍 景可伊
指导老师:王博
地点:祁县玻璃厂、祁县玻璃器皿非遗传承基地、祁县玻璃器皿文化博物馆
近日,晋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玻璃华年非遗觅境队”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之旅。他们走进祁县玻璃厂及其相关非遗传承场所,深度挖掘祁县玻璃器皿非遗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巧妙融合思政实践,让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互碰撞,绽放出独特魅力。

实践前期,在王博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著作以及非遗文化传承领域的专业文献。通过对《非遗传承与文化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等书籍的学习,队员们不仅夯实了非遗文化传承的理论基础,更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的角度,对非遗传承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与意义有了全新认识,为实地调研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指引。

抵达祁县后,队员们首先来到祁县玻璃器皿非遗传承基地。在这里,一件件巧夺天工的玻璃器皿陈列其中,从日常的餐具到精美的艺术品,每一件都承载着当地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工作人员介绍,春节期间,当地百姓会用精美的玻璃器皿盛放食物、装点家居,这些玻璃制品上的传统图案和造型,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思政教育中所倡导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高度契合。

在玻璃厂的制作工坊,队员们见证了玻璃器皿诞生的全过程。从原材料在高温下的熔融,到工匠师傅们凭借精湛技艺吹制、塑形、雕刻、打磨,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队员们亲自上手体验吹制小型玻璃饰品,深刻体会到“工匠精神”背后所蕴含的敬业、精益、专注等价值观,这正是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观祁县玻璃器皿文化博物馆时,队员们通过丰富的展品和资料,了解到祁县玻璃器皿从起源到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在与非遗传承人、行业专家的交流中,大家更是感受到在时代变迁中,非遗传承人们坚守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力量。这不仅是对非遗技艺传承的执着,更是对民族文化的责任担当,为队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此次实践活动,将非遗实践与思政实践有机融合。队员们纷纷表示,今后会将在实践中收获的知识与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传播祁县玻璃器皿非遗文化,践行思政教育理念,为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