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学生天地 >正文
学生天地
学生天地
探寻年味中的非遗思政|一口花馍香,千年民俗长
2025-01-28

队名:年韵遗风思政行队

队员:程雯雯 白悦 高梓婕 郭红 张彤
指导老师:刘雁霞
地点:榆次二宝花馍
                                                                                                                                                         
在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紧密交织的当下,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与思政融合实践活动在榆次的一家民间作坊悄然启幕。“年韵遗风思政行”小队的成员们满怀热忱,踏入这方充满烟火气与文化底蕴的天地,开启了一场难忘的文化探索之旅。

花馍,这一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民间传统面塑,自东汉时期诞生,历经1800多年的岁月打磨。从隋唐时作为祭祀的庄重贡品,到宋代融入百姓柴米油盐的日常,再到明清部分演变为案头的精巧工艺品,它始终承载着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的美好寓意,是农耕文化智慧的生动结晶。在当今社会,花馍的价值愈发凸显。它不仅是民俗文化的鲜活见证,每逢佳节、寿诞、嫁娶等重要时刻,花馍都以独特造型和美好寓意融入其中,延续着代代相传的仪式感;也是地域文化的鲜明标识,不同地区花馍各具特色,是当地风土人情与生活智慧的体现;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让后人得以触摸先辈们的生活温度,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力量。

活动伊始,花馍技艺传承者就带领小队成员开启了精彩纷呈的非遗实践环节。老师的手法十分娴熟:揉面时劲道稳健,面团欢快地在掌心翻滚;塑形时手指灵动跳跃,三两下便勾勒出栩栩如生的雏形;装饰时各类工具在他手中运用自如,转眼间,一个精美绝伦的花馍惊艳亮相,引得队员们惊叹连连。
队员们迫不及待上手,却状况百出。揉面时面团软硬难控,塑形也不尽人意。好在郭老师耐心指导,大家慢慢掌握了技巧,作品逐渐有模有样。

制作过程中,思政教育巧妙融入。作坊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花馍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价值,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花馍与传统习俗、民族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交流环节,队员们踊跃发言,一致认为传承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花馍作为非遗代表,传承它不仅能让古老技艺延续,更能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

此次活动规模虽不大,但“年韵遗风思政行”小队成员收获颇丰,不仅掌握了花馍制作技艺,更在心底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深刻领悟到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让花馍等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吸引更多人投身到文化传承的行列中,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岁月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