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名:希望之星小队
队员:杜婉莹、高姝婕、樊晓虹
刘芹芹、王宇烨
地点:山西省晋中市 晋中市博物馆
晋中市 龙湖大街东瑞创意街玖六DIY
大约在距今1万年前,生活在晋中大地上的人类迎来原始社会的第一次大变革,进入了考古学上称为新石器时代的全新时期。新石器时代的晋中,是北方和中原两大民族频繁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是多民族活动的舞台和多元文化的熔炉。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显示,在晋中范围内,分布着159处这一时期的遗址,其中面积较大、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有太谷白燕遗址、榆次源涡遗址和北合流遗址、祁县梁村遗址、平遥婴溪遗址和南依涧遗址等。文物考古工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在晋中发掘了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表明,晋中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独立的考古文化区。这个地区与周围地区文化面貌和特征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是它的历史发展是相连贯的。
图片1 晋中太古白燕遗址的彩陶文化
“窑”你一起·参观
我们本次选择非遗项目中的晋中陶艺工艺为实践对象。我们实地走访了晋中市博物馆,了解了当地陶艺的历史发展状况。晋中陶艺展区主要陈设了晋中介休窑(洪山窑)、榆次窑、榆次黑陶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陶瓷作品,其中,既有对历代佳作“复烧”的呈现,也有充满质朴野趣的民间精品展示,在土与火的语言中定格了晋中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
介休窑早期以烧白瓷为主,胎体厚重,中期以后受河北地区定窑及磁州窑影响,开始烧制具有定窑及磁州窑风格的瓷器。从窑址遗存的无数瓷片中,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釉下黑彩划,花器都可见到,白釉釉下褐彩器的碎片数量也不少,有盘、碗、罐、盖碗、盆、洗等器类标本。
图片2 陶罐、陶碗、陶盆、陶钵
黑陶是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的传统陶器,素有乌金墨玉之感,其制作技艺始于唐代,盛于宋、元、明、清,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黑陶的器形以陶制品为主,兼营铁器、石质制品。主要分布在平遥、介休两县。黑陶有多种,一种是素面,在釉中有许多彩色釉;另一种是黑泥色釉,釉面中有两层灰黑色的胎体(俗称阴阳胎)。它的胎体呈青灰色或红褐色,胎质致密坚实;釉色呈深茶色或浅咖啡色。现存黑陶器中,尤以清代所烧出的品种最为典型、最具地方特色。晋西黑陶在其器形上,多用单孔浅口盘碗等生活器皿,而以三口粗颈圆盆等艺术器皿较多见。此外,还有双耳大杯、双耳罐、双耳盆等花器珍品。
图片3 黑陶堆塑镂雕技艺广口百花尊
图片4 黑陶制作技艺狮象万寿鼎
与“泥”相约·动手
为了更好体验陶艺的制作过程,我们又去了当地的陶艺工作室,亲身动手来制作陶瓷,瓷器制作的12道工序包括:揉泥、拉坯、印坯、利坯、上釉、画坯、施外釉、挖底足、写底款、施底釉、装釉足和开窑。这些工序涵盖了从原料处理到成品的烧制全过程,每一步都至关重要,确保了瓷器的质量和美观。我们还采访了工作室的经营者,了解有关陶艺的市场状况以及对非遗文化传承的看法等。
中国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岁月,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日渐发展完善。陶艺不仅是一种技艺,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在灵活运用技巧的同时,通过创新的思维方式和细致入微的情感表达,我们可以打造出非常有趣的色彩丰富、形态各异的陶艺作品。
传承与创新
参与本次的非遗活动让我们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制作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互相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而且还能够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一个作品。通过团队合作,我们不仅培养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还培养了对于集体利益的考虑和包容心态。我们不仅在对陶瓷本身价值进行挖掘研究的基础上对瓷陶所蕴含的文化进行挖掘和延伸,如晋中黑陶在造型上体现出了独特的民间艺术性,它所代表的文化对于人们的精神需求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和影响;再比如陶艺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我们可以把陶艺发展与其相关产业进行结合开发利用和产业化发展,使其真正成为一种产业,从而真正把陶艺传承下去。参与非遗活动还让我们明白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非遗活动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播,通过参与非遗活动,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技能。这些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技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将其传承下去,并且加以创新和发展,让它们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编辑:张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