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思政课走出课堂,与非遗邂逅,又会碰出怎样的火花呢?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全面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内涵、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强化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情感。我院决定开展“行走的非遗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一、 活动主题
非遗润人心,文化共传承。
二、 活动时间
2024年7月至2024年9月
三、 活动内容
(一)开启一次寻访
学生自行组队,确定目标非遗项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如剪纸、陶瓷制作、传统戏剧等。规划行程,制定详细的行程计划,包括访问地点、时间、交通方式等。准备工具,准备必要的记录工具,如录音设备、笔记本等。寻访过程也是一种文化寻根的过程,通过寻访非遗项目,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进行一次深入了解
在非遗现场进行实地观察,观察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表演形式等。同时与传承人交流,了解项目的历史、传承情况、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查阅相关资料,搜集并阅读有关该非遗项目的历史文献、研究论文等,加深对其文化内涵和价值的理解。在寻访的基础上,深入了解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传承现状等具体现象,可以全面认识非遗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三)深入一场思考
在与非遗传承人交流的基础上,分析该非遗项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思考非遗项目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又该通过什么方式改变此现状。思考过程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对非遗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参与一次实践
参与制作或表演。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尝试参与非遗项目的制作或表演过程。用文字、照片或视频记录实践过程,作为后续学习和交流的材料。通过亲身参与非遗项目的实践活动,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和价值。同时,实践过程也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过程,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五)制作一个成果
将实践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完整的档案。通过PPT、海报、短视频等形式,呈现实践成果和思考成果。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直观地展示学生在非遗思政课中的学习和成长。
(六)进行一次宣讲
根据实践成果,进行一次思政课宣讲。撰写讲稿,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撰写讲稿,包括引言、非遗项目介绍、实践过程、思考成果、结语等部分。注重情感表达和感染力。根据在非遗思政课中的学习和实践经历,撰写思政宣讲讲稿。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整合和表达能力的锻炼,也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感悟分享给更多的人,传播非遗文化,增强社会对非遗保护的认识和重视。
(七)开展一场交流总结
在学校组织宣讲会,邀请师生参加,分享实践经验和思考成果。在宣讲会进行互动讨论,鼓励师生提出问题和建议,深化对非遗项目的认识和理解。分析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活动提供借鉴和改进方向。通过总结,学生能够更好地反思自己在非遗思政课中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四、 活动要求
1. 深入思考,传承非遗。同学们要积极思考、主动作为,结合“七个一”计划方案,选择适合自己的非遗项目,做好报告撰写、视频拍摄、活动总结等工作。
2. 积极参加,安全纪律。在寻访和实践过程中要确保自身安全,遵守当地规定和传承人的要求。遵守行走纪律,注意安全,确保活动过程中不发生任何安全事故。爱护非遗资源,尊重非遗传承人的劳动成果,不随意触碰或损坏非遗展品。尊重彼此的文化习惯,友好互助,共同营造和谐的活动氛围。礼貌待人,友善交流,传递正能量,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3. 及时总结,加强宣传。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实践报告、照片、视频等成果,并在返校交流总结中展示和分享。利用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进行宣传。
(编辑:石钰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