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安全马院 >正文
安全马院
安全马院
清廉马院|清廉故事(二十八)
2024-03-07

清康熙三十八年 (1699年),雷州海康(今广东雷州海康)人陈初入仕途,任福建古田知县。古田“素称难治”,其主要原因就是胥吏太多,“盘踞衙门,最为民害”。清朝初年,古田料理六房公务正式书办只有14名,朝廷按册发饷。陈瑸上任时,古田胥吏竟然有158名之多。面对这些蠹书蠹役,陈瑸对百姓的苦处“知之最真,言之倍痛”。据史料记载,陈瑸到任后举行了一-场公开招聘胥吏的考试,进入“正册”的胥吏被置于严格的管束之中,“余则尽数汰裁,令其归农当差”,古田多年的弊政得以消除。随后,陈瑸清积欠、清丁田、均差摇、建义学,把古田治理得井井有条。

陈瑸觐见康熙皇帝

清康熙四十一年 ( 1702年 ),陈瑸调任台湾知县。清廷收复台湾后,战乱始平,人心不稳,加上酷吏当政,急敛暴征,民不聊生。陈瑸在任期间,“禁加耗以苏民困,禁酷刑以重民命,禁馈送以肃官箴”;恤番民,重教化,“建学设塾”,台湾渐趋稳定,“民知礼让”,民风大变。国相李光地很赞赏陈瑸在台湾的做法,于是上表朝廷,康熙帝看了奏章后,也很赏识陈瑸的作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陈瑸升为四川学政。离任时,台湾百姓夹道相送,挥泪道别。第二年,台湾再次发生民变,福建巡抚张伯行奏请康熙:“为四川学政觅人易,为台湾道得人难。”康熙于是补授陈瑸为台湾厦门道,率兵回台,民变自平,台湾动荡的局面安定下来。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陈瑸被提拔为湖南巡抚,同年调任福建巡抚,入京觐见。《清史稿·陈瑸传》记载:召见时,康熙皇帝知道陈瑸为官清廉,生活清苦,便问他官俸够不够用。陈瑸回答说:“官吏贪一钱,与贪百千万没有什么区别。人所以会贪取,都是因为不够花费。我初任知县,既不穷苦,也不用贪一钱,足够用了。”陈瑸退下后,康熙皇帝看着他的背影,对身边的大臣说:“这真是一个苦行老僧啊!”此名不胫而走,为人称道。

陈瑸为官二十多年,生活非常清苦,天天吃瓜果蔬菜,不带家属,不请幕僚,只有一两个随从。他的儿子苦于没有路费,十多年都无法见父亲一面。但凡官庄岁人,陈瑸“悉以归公,秋毫不染”,但只要是于民有利之事,他便会倾力而为。陈瑸在任台厦道期间,因为精简了机构,将节省下来的衙门公费三千余两全部用来营造炮台,加强台湾海防。当时清廷府治在台南,他把自己的俸银都投进去,在台南大兴土木,兴建文化设施。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陈瑸兼摄闽浙总督,奉命巡海,他自带行粮,摒绝沿途供顿,同时把所属一万五千两公费银,金部拨充公饷。

康熙五十七年 (1718年),陈瑸病逝于福建巡抚任内,临终时,又疏请以任内所得一万四千多两俸银,上交国库。康熙帝“命以一万佐饷,余给其子为葬具”。

陈瑸与于成龙、施世纶等同为当朝名臣,跟海瑞、丘浚合称“岭南三大清官”。陈瑸一生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布衣素食,清廉卓绝,康熙帝称他为“清廉中之卓绝者”。在陈瑸死后,康熙帝笃念其贤劳,追授礼部尚书,赐国葬,益清端。

来源:学习强国

  (编辑:任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