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安全马院 >正文
安全马院
安全马院
清廉马院|清廉故事(三十五)
2024-03-16

引言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意识、行为起着引领、规范的重要作用,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倡导与推崇。
本期为大家讲述的清廉故事是《姚镆的为官之道》。
姚镆的为官之道
姚镆是明代著名的廉吏,其清名永载史册,可他的事迹却鲜为人知。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近5个世纪的风云嬗变,故乡仍保留着姚镆的故居,慈溪县志还记载着他讲学传道的书院——东泉书院,这无疑拉近了我们与这位先贤的距离。东泉书院乃是姚镆致仕后,他的学生集资为恩师所建,以供老师安享晚年。
大凡经济不发达的地方,文化教育更是落后。地处边陲的广西地荒人蛮,民众祀山山魈卓旺,无心生产,而人为的妖风也借着鬼神残害着黎民百姓,害得一方民不聊生。作为提学佥事的姚镆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一面除妖孽,一面创办书院,请了五位经师以教士子,让那些没钱的人也能进书院读书,学费由姚镆代付。教育事业的兴起使得荒蛮的边陲渐渐形成崇教尚学之风,而学风影响了民风,改变了人们生活的信念。几年后,姚母仙逝,姚镆离开广西回老家奔丧尽孝,闻讯赶来的民众相送至百里外,个个泣不成声。
正德九年(1514年),姚镆在贵州任按察使时,武定州一带常有盗匪作乱,百姓无法安居乐业。他上奏称:此地乃是南北要塞,请设兵备官以防盗匪。他一谏朝廷,毫无音讯,再谏,仍没回音。姚镆为了百姓的生计,接二连三地上奏,直到引起朝廷的重视。姚镆就是这样,为了民众的安生,他整整5年没回家探亲。5年间,他暗访百姓,体察民情,同时部署武定州设兵防御战略。设兵防御时,姚镆又与同僚商讨设兵需备战马之事。曾因竭力反对武定州设兵备官的王琼,负责买马,他到马市场买马并将马价压到每匹8两银子,而姚镆早已了解战马的驯养成本,认为马价压得太低让百姓吃亏,便将马价提到15两。
马价提了,百姓得益,而姚镆差一点为此而背上黑锅。原来设兵防御与提升马价一事都令王琼大为不快,他与另一官员暗里密谋,想弹劾姚镆,就告状到都御史王景处,幸亏王景知道姚镆的为官之道,一句“我们谁不知姚公的清廉?”大笑一阵而了事。
老百姓从马价一事认定了姚镆是个好官,大事小事都愿找姚镆。有一次,一妇人找到姚镆,要他替她做主。原来邻居在开荒时挖到许多金银财宝,她见到了。见者有份,那妇人非要分一半给她才肯罢休,而邻居不肯,两人为此争吵起来。而姚镆的同僚们听了妇人叙说,就提议上缴归国库算了。姚镆觉得这样不妥,不利于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就将金银财宝仍归开荒者所有。姚镆提出:“劳动者得其食”。他将这片荒地划成数块,谁想得金银财宝,谁就去挖吧,后来人们挖不出什么金银了,就开荒种田了。
姚镆无论在何地任官,也不论职位高低,为着他的厚民生的为官之道,每到一地必做两件事:一是倾听民声、二是储备粮草。延绥一城镇因为防寇,城门白天也紧闭,禁止民众通行,也不许樵夫出城砍柴,百姓怨声载道。姚镆与士兵列队执行公务时,听到了樵夫的议论,就让下属改变启闭城门的时间。这样一来,虽然方便了百姓的生活与生产,给守备城镇的官兵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但作为地方官的姚镆就是这样处处为百姓着想。由于姚镆的显著功绩和人格魅力,赢得了百姓拥戴,在他离开延绥后,延绥人专门建碑以颂姚镆的功德,盛赞他像慈父一样爱戴关心百姓。
正德十四年(1519年)秋天,正德皇帝南巡到临清,因刘姬身体不适没有随行,约定以玉簪召。不料路上失了玉譬,到达临清后,派一特使召刘姬,而刘姬以无信约为由不肯来。无奈武宗只好亲自连夜单骑去请,这样来回折腾逾月。皇帝出巡,风光了皇帝与随从,却苦了沿途的百姓。同样,皇帝驻跸一地,有的官员认为这是敛财的好时机,以向皇上进献之名,献媚肥私。而姚镆却从不这么想,也从不借机向民众索粮索银。因公储充足,也不扰乱百姓的日常生活。翌年,武宗帝到临清过万寿节,百位官员庆贺于镇守太监第,姚镆同样储备有素,民不告劳。为此当时有人称羡:天下布政使廉名最著二人,梁材与姚镆也。
嘉靖十七年(1538年)夏天,姚镆逝世。慈邑士大夫同声悲悼:“人百其身无以易也”。姚镆,这位几百年前的廉吏,就这样以他的清廉高洁、特立之行傲立于明代群官之中,成为人们怀念追忆的先贤和名臣。
主人公简介
姚镆(1465年-1538年)字英之,号东泉,浙江宁波慈城(原慈溪县城)人。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正二品)总制陕西三边军务。《明史》撰有:“时天下布政使廉名最著二人,梁材与姚镆也。”嘉靖十七年(1538年),皇帝逾祭文称其为“宏伟之器,练达之才”。

来源:学习强国

(编辑:徐亚轩)